数字藏品崩溃在即?iBox陷诈骗风波
最近,国外的NFT市场和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都不太平。
国外BAYC巨鲸@franklinisbored,因两次失败的“投资”损失近2000ETH,不得不变卖NFT偿还债务,并注销了自己的推特账户。
国内数字藏品平台作为NFT的一个分支,近期同样传来了危险的信号。曾经的头部平台iBox在黑猫等平台遭到大量投诉,原因是iBox自3月8日起临时关闭寄售功能,导致大量用户手中的数字藏品无法上架出售。
针对用户们的报案,国内包括广州市公安局花都区分局、成都市公安局新都区分局等多地警方已经以涉嫌诈骗立案。
关闭寄售为何如此严重?
所谓寄售,是指持有数字藏品的用户将数字藏品放在iBox平台上进行展示、销售或者存储,并在货物被卖出后,按照约定的价格和分成比例分配收益。
数字藏品寄售本是国内非常普遍的现象,因为国内的数字藏品大多不在公有链发布,因此并没有统一的二级市场交易平台,只能“各扫门前雪”,自家平台出售自家数字藏品。
一旦一个平台关闭寄售,其推出的数字藏品自然就陷入无价无市的状态,投资者如何能不愤怒。
iBox是否涉嫌诈骗?
至于涉嫌诈骗,主要是iBox平台营销时的一系列承诺并未兑现。据用户反映,iBox原本规定拉新人进入后可购买赛博系列藏品,并承诺该藏品用到后续的运营中,但藏品至今不能寄售也未有相关活动。如果用户是基于官方宣传从而产生错误认识,选择购入藏品,那么平台的相关行为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或涉嫌诈骗。
但iBox对此早有准备,在iBox的《用户协议》中,“风险承担”条款下有一条这样写道:鉴于网络服务的特殊性,如出现技术升级、服务体系升级、经营策略调整或配合国家重大法律法规、政策等变化,我们可能会根据需要更新或调整服务内容,甚至中止或终止向用户提供全部或部分服务。上述行为不视为我们违约,用户无权要求我们承担任何责任。
如果笔者理解没错,该条款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:只要我愿意可以随时终止向用户提供服务。
而作为发行方,数字藏品平台所提供的的服务主要为“赋能、合成、空投、盲盒、寄售”等,用户所购买的数字藏品价值也主要基于这些服务而产生,否则,一个无法交易的数字藏品和JPG图片之间便没有本质区别,整个互联网的图片都可以称之为“数字藏品”。
因此,iBox堂而皇之地表示其中止或终止向用户提供服务,用户却不能视其为违约的行为,本身就是一种无效的霸王条款,甚至涉嫌诈骗。
iBox的经营资质合规吗?
iBox的母公司为海南链盒科技有限公司,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20日,实缴资本500万,法定代表人为李威,董事长为宣松涛。
根据2023年1月29日,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10部门印发《关于加强数字藏品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》,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》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以及《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》《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》《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》《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,对数字藏品行业准入予以相应行政许可或备案。对未经许可或未取得相关资质擅自开展经营的,依法依规坚决予以查处。
显然,海南链盒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服务的企业,应当具有区块链备案,但是在“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”中并未查询到海南链盒科技有限公司的区块链备案信息。显然,iBox在资质上是否合规仍存疑。
未来数字藏品何去何从?
数字藏品作为数字经济范畴下一个领域,其定义和前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论。但随之而来的虚假宣传、投机操作、盗用版权、虚构价值、维权困难等市场乱象却与日俱增,甚至存在诈骗、洗钱传销、非法集资等风险隐患。
究其原因,根本问题在于数字藏品是你“东施效颦“的产物,其价值甚至无法在公有链上进行锚定,海外的NFT尚且有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为其定价,国内的数字货币价值从何而来?其存在至今的唯一的理由便是参与者们集体有意识地投机行为,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的再次演绎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