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藏品口碑榜第二期的“冷静”,背后是艺术评价体系的缺失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陈宇浩
上周五,由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打造的全国首张数字藏品口碑榜,发布了第二期榜单。
相比于第一期,上周,我们跟踪、观察、统计的平台增加到了近50家,最终测评上榜的藏品,形态和维度也更加多元化。
“第二弹”张榜后,依旧有不少平台方和IP方来联系我们,希望关注他们。
河洛是坐标杭州的一家NFT平台,在年轻藏家中有一些影响力,前段时间他们发行的“纸袋人-太空机甲”、“赛博东方醒狮”、“西装暴徒·兔”等,都是炙手可热的藏品。


河洛首席顾问李秋萍说,看到第一期榜单河洛的“失乐园”名列第三,他们有点意外,“能排在那么多大厂(的藏品)之前,也说明了数字藏品口碑榜对我们的认可。”
背靠文玩拍卖巨头的河洛,在NFT领域走的却是一条独树一帜的道路,他们每次上线的藏品,都是“孤品”,只发售一份。
买到该藏品的人,同时也会收到一件印有相同藏品图案的T恤,“在这之后,藏家可以选择是否要将该款藏品增发,以及增发数量为多少,源头的IP创作者,则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版权收益。”
前几天,我还被拉到了两个微信群里,遇到了更多的NFT藏家。
我发现,经历了国内NFT领域的“初代狂热”后,现在的藏家日渐理性,他们在获知某藏品即将上线的消息后,都会在群里仔细分析讨论,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“无脑冲”。
在另一个群里,“埋伏”了几位NFT领域的旁观者,他们有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,有博物馆的馆长,也有前大厂的投资人,大家聊的更多的,还是怎样更冷静地让NFT市场走得更健康、更平稳。
但整个行业来看,大部分人还是糊里糊涂地在跟随,到底什么是有艺术价值的,什么是无收藏意义的,并不清楚。
数字艺术藏品的核心“艺术”,这个价值怎么来判定?线上数字艺术品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?或者说,我们最起码应该让藏家知道什么东西是“差的”,不值得去购买,让投机者在这个领域里无所遁形,是我们打造口碑榜的目标所在。
此外,过去一周的几个新闻事件,也释放了不少信号。
首先是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数字藏品座谈会,说得很清楚,“文博单位要坚持公益属性,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”、“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”……对于只管搬运、没有“二创”的某些机构来说,寥寥数语,不啻为已经敲响的边鼓。

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消息,4月23日世界读书日,老牌杂志《收获》将在Amall.ART平台上,发行全球首款文学类数字藏品盲盒《无界》,像著名作家、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等,都已经把自己的手写签名和原声音频,“藏”在了盲盒中。对于业界来说,向来“落地”的文学,跨界到了“云上”的NFT,同样值得关注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